“国赛”夺金创历史新高 中职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佳绩
湖州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湖州在线讯 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中职组)技能大赛上,我市的参赛选手顽强拼搏,一举拿下6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 4个三等奖,创造了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
参赛学生越来越多,成绩越来越好,奖项越来越高,毋容置疑,这是我市中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真实写照。市教育局职成教处负责人说。
载誉归来的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学生陈金龙这次总算松了一口气。因为在全省技能大赛上,本来信心满满的陈金龙却意外与省赛一等奖失之交臂,尽管他最终以全省第四名的成绩获得了参加国赛的资格,但这个要强的小伙子还是很不服气,他卯足了劲,准备在国赛上有所突破。经过努力,这次他不仅夺得了国赛的一等奖,还以比赛第一名的成绩回报了学校,回报了苦心指导的教练,回报了那些流汗苦练的日日夜夜。
指导老师朱金仙说,装配钳工技术项目是一项比拼技能水平的比赛,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机械装调、计算机绘图、专业知识理论作答三大模块,每个环节都注重考验选手的基本功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5月16日,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产品CAD)项目在山东青岛拉开帷幕,158名经各省选拔的选手参与了这场顶级技能大赛。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学生周兆国代表浙江参加了这个项目的比赛。“竞赛时间长达4个小时,工作量大、作品质量要求高,对选手来说不仅是体能、意志的一个挑战,更是对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的一次全面考验。”指导教师汤叶飞说,“比赛比的是技能、技巧,更是心态,国赛的赛场氛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我一直要求学生把每一次比赛当成一次训练,沉着冷静地把自己平时的水平发挥出来,这样比赛就变得简单而有效。”
德清职业中专无疑是本届国赛的最大赢家,一所中职学校一次国赛取得2个一等奖、 3个二等奖、 3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在全国也不多见,尤其是参加烹饪技能大赛项目, 5名学生参赛,斩获2金2银1铜,获奖率100%。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从2006年参加国赛至今,10年时间荣获一等奖9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9项,其中两次获得全国第一名的喜人成绩。“国赛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偶然中的必然,这与市委、市政府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必不可分,与各中职学校的创新进取密不可分。”市教育局职成教处负责人说。
沈勤峰是德清职业中专烹饪比赛项目的指导老师,在谈到指导老师的自身成长时说:“多年来,学校每学期都安排我们参加行业、企业和国家级、省级的培训学习,还要求我们暑假期间必须下企业锻炼。学校建立优秀教师成长绿色通道和激励机制,设立校企合作产学研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开展‘专业首席教师’评比,给我们创设了成长的平台。正是有了学校的全力支持,我们方能逐步成长为具有‘产学研一体化’能力的教师。”
长兴职教中心善于培养参赛学生的适应能力。平时训练要求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任务有思考地执行,不是机械性地做,从改变题目的难易度、容量、时间方面去训练他们的适应能力;从题目的灵活性、速度方面去训练他们的应变力;从环境大改变、突发事件的处理方面训练他们的心理素质,如抗干扰能力、所给材料和工量具出现了问题等,都会影响选手的正常发挥。这就要求选手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具有很强的应对突发事件、处理问题的能力。如该校的液压与气动系统装调与维护项目的参赛选手钱江潮在省赛过程中,由于赛场提供的螺钉和学校训练时所给数量不一致,以致接近组装结束时螺钉不够;该选手不慌不忙拆卸后重新组装和调试,最后取得全省第一;到了国赛,这样的事情对该选手来说是游刃有余的事,最终获得一等奖。
安吉职教中心这次获得计算机硬件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项目一等奖。该校在训练中善于总结以往的比赛经验,制定完善的比赛方案,并充分地应用到技能训练辅导中去,让训练辅导过程中的执行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从时间的分配到人员的分工,从核心技能到辅助细节,从心理辅导到关心学生生活等方面,在过程中不断调整,在调整中不断完善,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辅导方法,让学生在赛场上轻松地比赛。
短 评
摘金夺银就是“工匠精神”
他们只是普通的中职学生,但他们都怀揣着人生出彩的梦想。从省赛到国赛,在技能大赛这个特殊的赛场上,他们凭着对梦想的执着和一身过硬的技能,一路过关斩将,终于站上最高领奖台,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牌选手”,这就是工匠精神。
何为“工匠”?“工”是做工,“匠”指技艺,工匠是指有手艺或有技术的人。何为“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就是专注专业的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就是精雕细琢的精神,就是持久坚韧的精神。
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完美,对每一个环节精雕细琢,百炼成钢,这些学生的品质恰恰契合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自今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即成为社会“热词”。它体现了国家发展到今天,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急切需求。现如今,对于“工匠精神”,人大代表在呼吁,国人在关注。这是因为这种精神是供给侧改革的“新动能”,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激发要素,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路径,是实现“中国制造”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目标的原动力之一。
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当今中国经济正面临转型升级的新挑战,而这最终要归结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职业教育或许不能直接教出大国工匠,但它肩负着把工匠的技艺和精神传递给每个学生的责任。对于学生来说,最直接的精神源泉是教育本身,因此办职业教育也需要传承工匠精神,对于教育者来说,传承工匠精神的落脚点是教育质量。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