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金刚破解产业“紧箍咒”
湖州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湖州新闻网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湖州在线讯 一场“机器换人”的生产革命,近日在位于吴兴区东林镇的企业新凤鸣上演: 28条纺丝线生产线上共配置56台自动落筒机、28个转盘及28个缓存架。“这是我们新引进的意大利设备,在全球属于领先水平。”企业有关负责人说。“传统化纤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一套装置用人在800至1200人左右。”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的新项目实施后减少人工800名,公司人均产值每年超过300万元,是行业平均水平的1.5倍以上。
这是“机器换人”助推吴兴工业经济破除产业“紧箍咒”的一个精彩缩影。日前,省工业投资和“机器换人”技术改造考核评价结果出炉,吴兴荣获全省二等奖,并获得了110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和11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的奖励。
该区发改部门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吴兴区工业投资始终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尤其是“机器换人”技术改造投资始终保持较高增幅,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去年,“机器换人”技术改造投资完成70.88亿元,同比增长29.1%,列全市第一。今年以来,此项投资已完成53.2亿元,同比增长33.2%。
在当地不少企业负责人看来,“机器换人”的优势不仅在于破解用工需求这一道产业“紧箍咒”,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更是企业提高制造工艺水平,提升产品品质的重要途径。
走进吴兴高新区企业先登高科,企业正在运用高速智能拉包装备,加紧生产一种用于新能源车辆电机的专用特种漆包线。“这是国内漆包绕组线首套智能化制造执行系统。”企业有关负责人说,通过智慧装备及机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实施,企业实现全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使生产效率较传统生产方式提高275%,单位元能耗降低64%,生产周期缩短48%。
在该区织里镇,企业创盛光能源今年引进了一大批铁金刚:EPSON机器人、全自动上料手等多台工业机器人,正相互配合加紧生产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据了解,“机器换人”项目的实施,使得企业在产品规格切换上可通过参数控制,使整个工序标准化,大大提高产品兼容性和稳定性。“这次技改促使我们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全自动化制造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企业有关负责人说。
事实上,吴兴企业在积极实施“机器换人”中不乏强劲助推。近年来,吴兴在推动“机器换人”工作中,加大政府支持和服务力度,综合使用技术支持及资金贴补等各种措施,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鼓励企业“换”。据悉,该区每年安排“机器换人”专项资金1000万元,撬动企业机器设备投入30亿元以上。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