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正当时——“赶超发展在湖州”之综合实力篇
湖州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湖州新闻网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编者按:为迎接市第八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本报今起推出《赶超发展在湖州》系列报道,全面展示自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间,全市上下在赶超发展征程上取得的喜人成绩和展现的良好精神风貌。
一
有些时候,一座城市的变化,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内涵丰富。
回想五年之前的那个庄严时刻——2012年2月27日,市第七次党代会胜利闭幕。会上,新一届市委确立了努力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统筹城乡先行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幸福民生和谐区,加快建设“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奋斗目标。
这是又一个新的起点。
五年来,全市上下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凝聚共识,争先进位;五年来, 260万湖州人众志成城,战胜了一系列挫折和磨难,开启了赶超发展新征程;五年来,这座城市以只争朝夕、突飞猛进的方式发生着蜕变……
一组数据最能证明我们这个城市的巨变——
5年间,湖州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664亿元跃升至去年的2243亿元,年均增长8.6%,位居全省第4;财政总收入从246亿元到去年的360亿元,年均增速9.7%,位居全省第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32987元、 17188元提高到去年的45794元、 26507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73∶1……
这些,不仅记录下了五年间的发展轮廓,更包含着无数令人感动的细节。
二
于湖州而言,过去5年注定不平凡。
挑战和机遇,转型和升级,是湖州这幅经济版图上最清晰、最生动的影像。
时者,势也。当经济正在经历从以工业为主导的时代,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时代的重大转变时,湖州已率先行动。
这几年,湖州三产投资比例远高于二产,并且增幅居全省前茅。包括计划投资200亿元的太湖龙之梦乐园等一大批服务业“明星”项目抓紧建设或已陆续投产。湖州还被列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试点城市。到去年底,全市服务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
转型升级,工业的“体会”最为深切。
伴随“突围”的冲锋号,令人欣喜的葡萄串正在生成,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不断在工业版图上扩充。加快工业强市建设,传统的优势产业更需要提档升级。在清醒审视自身的基础上,特色纺织、竹木地板等几大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放到了突出位置。
据市经信委统计,去年我市工业完成以“机器换人”为主的技术改造投资增幅居全省第1,省级工业新产品备案数列全省第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2%。
农业,同样上演着嬗变的故事。传统农业的转型昂首阔步,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连续三年全省第一,成为全国第二个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级市。
相较于2012年三次产业比重为7.4∶53.1∶39.5的局面,到去年底,已经调整为5.7∶47.2∶47.1。高低快慢之间的变化,恰是湖州新旧增长动能转换在加速。
一个全新更优的经济结构,正从期待走向现实。
三
也许许多人会问,湖州赶超发展的推动力何在?
坚持深化改革,是最大的推手,也是我们常年累月地探索、持之以恒坚持的结果。尤其是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基本建立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梁八柱”。
与此同时,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加快简政放权,市级部门行政权力事项精减了近六成,项目审批提速50%以上;商事制度改革举措加快落地,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8.9万户;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和湖州开发区在全省率先实施整合提升、权力下放;加快城乡体制改革,推进“多规合一”,在全国率先完成户籍制度改革,农村“三权”改革全面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三位一体”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与深化改革相伴的,是湖州人敞开胸怀,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到更大格局的价值链中。
过去几年来,我们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度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和杭州都市圈建设。去年,全市外贸进出口额突破100亿美元,并启动综合保税区建设。
融入,还体现在交通圈。杭宁高铁开通运营,商合杭高铁开工建设,沪苏湖高铁完成设计招标和可研审查……
走出去,不忘请进来。据市发改委统计, 5年来,仅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就有705个,累计到位资金872.2亿元。步入经济新常态,湖州用引资实绩展示了自身对市外资本的可持续吸引力。
四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
作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多年来湖州坚持以“两山”重要思想指导赶超发展,既护美了“绿水青山”,又做大了“金山银山”。
结合“生态+”发展理念,全市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特色纺织、绿色家居、金属新材、新能源等六大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涌现出了先进装备制造千亿产业和绿色家居、金属新材两个五百亿产业;
念好节能减排“紧箍咒”——在节能减排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生态市考核体系后, cod、 so2排放削减提前完成“十二五”目标;
打好治水攻坚战——去年湖州全面消灭县控以上劣V类和V类水体。目前,全市地表水监测断面已歼灭劣V类和V类水体,提前完成“到2017年底全面剿灭劣V类水水质断面”的省定目标。
铁腕治理矿山——矿山数量从当时的612个减至目前56个,矿山开发“低、小、散、乱”状况彻底改变。目前全市所有矿山都已开展绿色矿山建设,绿色矿山建成率达到80%以上,绿色矿山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集中开展治霾“318”攻坚行动——去年市区PM2.5日均浓度为4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下降幅度历年最大,初步测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降幅居全省第1。
……
环境改善得如何,公众最有话语权,湖州公众环境满意度已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
五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群众冷暖,枝叶关情。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群众,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做起、从群众最直接的难题解起,用桩桩实事创设个个幸福时刻。
近年来,我市对民生投入保持稳定增长,去年,全市完成一般预算支出288.62亿元,其中75.05%用于民生支出,达216.61亿元。
社会保险城乡统筹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并轨,市本级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职工基本养老制度实现衔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在这一个个措施之间,闪烁着“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理念的火花。
幸福,是内心真实的感受,老百姓生活中的幸福感,来源于民生、百姓生活的点滴小事,也承载着民生,凝聚着民心。
迈入2017的早春,新的一幕又将开启,新的航程又将开始。
让我们再次迈开大步,一起开创赶超发展的新辉煌。
随机文章